就在昨天我們中國的航天事業迎來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就在5月15日7時,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完成火星環繞之后,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進行了著陸,并且在火星上面流下了中國的足印,并且這次的探測代表了我們中國的航天事業更進一步。
那么問題來了,天問一號開展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的背后,有哪些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黑科技在保駕護航?
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 看看哪些黑科技保駕護航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有關專家向記者介紹了該集團研制生產的相控陣敏感器、高性能晶體元器件和電連接器、納米氣凝膠材料、加速度計、解鎖分離裝置等系列產品。
相控陣敏感器:首次亮相的太空“千里眼”
在天問一號著陸火星過程中,航天科工二院25所自主研發的相控陣敏感器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著陸測量,發揮了關鍵作用。
據介紹,相控陣敏感器安裝在火星著陸巡視器進入艙著陸平臺的下方,作用范圍達數十千米,可謂火星探測器的太空“千里眼”。它和其他不同原理的測量敏感器一起,密切配合,“接力”引導航天器平安落地。
相控陣敏感器在航天器進入火星大氣后,距火星表面約 7公里高度時開始工作,持續提供相對于火星表面多個方向的距離、速度數據,用于航天器的減速、懸停和軟著陸控制,直至著陸巡視器降落至火星表面約5米處。
“定制化設計”:為平穩著陸提供多重保障
應用降落傘減速,是確保探測器平穩著陸的關鍵環節之一。在任務前期,需要開展試驗反復驗證。
航天科工三院三部研制的“定制化”火箭制導艙,成功將4發試驗火箭準確控制到試驗預定高度、速度和姿態角窗口,有效驗證了探測器著陸降落傘的各項指標。試驗火箭一體化制導艙能夠在火箭初始發射階段和30公里以上高度飛行時,實現對火箭姿態的精準穩定控制。
納米氣凝膠:為穩定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因探測環境差異巨大,天問一號需要接受“冰火兩重天”的溫度考驗。
納米氣凝膠是一種不為大眾熟知的神奇材料。它是由納米尺度的固體骨架構成的一個三維立體網絡,其密度可以做到比空氣還輕,是世界上最輕的固體;導熱系數僅為靜止空氣的一半,是導熱系數最低的固體,這使它成為“天問一號”應對極寒、極熱等嚴酷環境所需熱防護材料的不二之選。
上一個: 《原神》已經正式登錄PS5
瀏覽量:0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