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微軟的游戲主機總是虧本賣,然后依靠不斷出售價格不菲的游戲作品補貼。而蘋果卻把手機價格定很高,把App價格定得較低甚至是免費。為何游戲主機只能賤賣,卻不能復制蘋果iOS生態的模式?
從第一代游戲主機開始至今,任天堂、索尼和微軟就沒指望過靠硬件賺錢。同樣,從第一代iPhone上市起,歷代蘋果手機的硬件利潤都高得可怕。
一、兩者的產品特點不同
導致游戲主機產業和智能手機產業盈利模式不同在于兩者硬件產品的天然差異性。智能手機屬于快消品,更換頻率高,一年一換屬于正常水平;游戲主機的更新頻率多為七八年,這決定了后者對軟件的依賴性更高。
智能手機年度出貨量今年就將超過9億部;而游戲主機歷史上銷量最高的索尼PS2的總銷量也僅為1.5億臺,這決定了后者對精品的需求更為迫切——索尼和微軟們需要為游戲開發設定門檻。
二、游戲與主機共依存 手機與APP弱關系
如(一)所述,索尼和微軟敢于含淚把硬件虧本賣,是因為他們心里清楚,玩家買了主機,就必須買游戲盤,否則主機就是一堆廢品。因此,每賣出一臺主機,后面自然會跟著游戲產品的火爆銷售。
但對于蘋果來說,手機一旦出售,本身就具備了完整功能。用戶不需要再付費購買應用,依然可以流暢地使用產品。所以,蘋果必須盡力把盈利的可能控制在第一次銷售上。
但這個玩法的前提是,你不能遇到牛人。之前索尼就被薩達姆先生坑了一回。由于國際上對伊拉克禁運,導致其用來給導彈進行導航的芯片嚴重短缺。后來伊拉克發現索尼的PS2游戲機里有類似的芯片,于是大量采購,然后拆解。結果是,索尼眼睜睜看著主機虧著本一臺接一臺地銷往中東,但游戲盤卻一張也沒賣出去。
盡管索尼官方否認了伊拉克購買PS2用于軍事通途,但這件事依然作為“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被顛覆”的經典案例而廣泛流傳。
三、主機游戲靠大廠 索尼微軟沒底氣
在智能手機產業,蘋果和谷歌為代表的平臺方掌握了極高的話語權,廣大的應用開發者和開發商并無太多與平臺方博弈的資格。你無法想象《憤怒的小鳥》敢要求蘋果降低iPhone售價提高銷量,以此擴大自己游戲的覆蓋率。
但這種“造反”行為卻在主機游戲產業里時常發生。索尼、任天堂和微軟賣的是游戲機,但玩家其實真正體驗的是游戲。一款游戲的質量高低,粉絲多少,直接影響玩家對游戲機的購買選擇。
為了籠絡住核心游戲開發商,索尼微軟們想盡各種招式,一方面保住自己的,一方面從對手陣營里挖人。
這種競爭環境給了游戲開發商足夠的話語權。在上一代主機大戰中,索尼PS3由于定價過高影響銷量,旗下的游戲合作伙伴就曾集體逼宮,要求索尼降低主機價格,否則“我們就組團跳槽去微軟陣營”。
雖然產業的規矩定了,索尼微軟們卻也不甘心總被動,于是開始想新招,大肆收購游戲開發商。一旦發現有潛力的主機游戲開發團隊或公司,主機商就會想方設法收購過來。這樣,游戲的銷售收入就不再通過“版稅”形式分成,而是全部入了主機廠商的腰包。
但索尼和微軟不可能收購所有的開發商,也必須給江湖留下足夠的自由力量,這不僅是生態學上的需要,也是激發更多創新的必然要求。
四、主機游戲皆大作 手機APP別有它途
我們都知道一個簡單道理,產品的價值決定了價格浮動的范圍。對于主機游戲來說,無論是PS上的《殺戮地帶》還是Xbox平臺的《光環》系列,其開發周期長達數年,投入的資金達數千萬美元,均遠超手機游戲。對大型游戲開發商來說,將游戲賤賣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因此,游戲光盤必須要賣得貴。好在游戲廠商還算仗義,每賣出一張游戲盤,就會交給對應的游戲主機開發商一份“版稅”。版稅的價格一般會針對不同游戲有所區別,但聚沙成塔,以此來補貼主機銷售的虧損。
而對于手機游戲來說,開發商主要收入多來自于增值服務和廣告,依靠付費下載(購買)模式很難生存。
瀏覽量:02013-11-26
瀏覽量:02013-11-23
瀏覽量:02013-11-18
瀏覽量:02013-11-16
瀏覽量:02013-10-26